智能体赋能介入诊疗 《多模态外周介入智能体》标准研制正式启动 友谊博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友谊博览 >>友谊新闻

友谊博览

联系方式

  • 西城院区

    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95号

    010-63138585

  • 通州院区

    北京市通州区潞苑东路101号院

    010-80838585

  • 顺义院区

    北京市顺义区友谊南街1号

    010-81608585

友谊新闻

智能体赋能介入诊疗 《多模态外周介入智能体》标准研制正式启动

发布时间:2025-07-23 浏览次数:
字号: + -

20250723-1.jpg

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外周介入领域的规范应用,促进行业标准体系建设,近日,《多模态外周介入智能体》标准启动会在我院成功召开。该标准聚焦外周介入这一专科临床场景,旨在构建面向多模态数据融合与全流程诊疗的专科智能体系统。

本次会议由我院和银川市数字介入医学协会联合主办,并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万东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杰亚(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苏州医朵云健康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支持下顺利举行。

我院党委常委、常务副院长尤红致欢迎辞。她指出,人工智能正深刻变革介入医学的发展模式,智能体将在提升诊疗效率与安全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多模态外周介入智能体》标准的制定不仅将推动人工智能在外周介入专科的规范化应用,也有助于强化多模态数据融合能力,为完善面向外周介入场景的智能辅助系统体系与服务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我院放射介入科主任金龙指出,外周介入技术流程复杂、操作精细,对智能辅助系统的适配性要求极高。《多模态外周介入智能体》标准的制定是推动智能体系统走向规范化、场景化的关键一步,有望解决目前介入场景中数据多样、流程复杂、模型适配度不足等问题,提升技术落地效率与临床可用性。

在专家分享环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数字健康部主任冯天宜就医疗人工智能的应用趋势进行深入剖析。他指出,大模型正在加速向多模态融合演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持续赋能医疗服务、医学科研与健康管理,医疗智能体正由“感知+认知”向“决策+执行”升级。同时,他强调标准体系建设是保障技术质量与临床安全的核心路径,是打通“从研发到落地”闭环的关键。目前,中国信通院已初步建立医疗大模型和智能体标准体系,未来将持续完善智能体的评估机制与流程,为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我院放射介入科栗荐医师从临床一线出发,分享了智能体在外周介入中的应用案例,涵盖肝癌TACE等典型治疗路径,展示其在辅助判断、术中导航与术后监测等环节中的实际价值。他指出,智能体的发展应坚持“场景匹配+标准引导”的双轮驱动模式,以实现系统性与可持续性并重的推进路径,标准建设将为行业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国梁介绍了医疗健康智能体一体机的部署路径与应用实践,重点阐述了算力架构、端云协同技术及国产 GPU 在医疗场景中的具体应用方案。他表示,团队基于三代国产芯片已构建适用于医疗场景的终端基础设施,正在推动智能体系统在医院的全面落地。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移(成都)产业研究院北方区域中心何倩现场演示了《中国移动医疗行业大模型》在智能体一体机上的应用成果,涵盖导诊、辅助诊疗等多元场景,展现了大模型在语言逻辑优化、知识支持方面的实际能力。

会议最后,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多模态外周介入智能体》标准启动仪式顺利举行。作为率先启动的专科智能体标准之一,该标准面向外周介入专科实际需求,旨在推进智能系统在专科临床路径中的规范应用。

未来,随着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专科智能体将在更多医疗领域实现规范应用,赋能临床决策优化、诊疗流程重构与服务模式创新,助力构建高效、协同、可持续的智能医疗新生态。

(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