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友谊科普】积极面对肝硬化,提高生活质量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我国宣传主题为“社会共治,消除肝炎”。许多人或许并不清楚,肝炎若进展至终末期,极有可能引发肝硬化。长期肝硬化会使门静脉阻力增加,出现门脉高压,从而诱发呕血、腹水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那么,导致肝硬化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早期症状?怎样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请听我院肝病中心主任医师王宇、主治医师张冠华进行科普讲解。
什么是肝硬化?
肝硬化是多种慢性肝病持续进展导致的结果,如病毒性肝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遗传代谢性肝病等可能会导致肝硬化的发生。上述肝病的持续性进展会逐步破坏肝脏小叶结构,引发弥漫性肝纤维化,形成假小叶,进而导致肝内血液循环异常,肝脏逐渐变硬,最终发展为肝硬化。正常的肝脏比较柔软,而肝硬化就像我们的皮肤同一个部位反复受伤形成疤痕,硬度增加。此外,肝脏内部布满类似河流分支的血管网络,即肝动脉与门静脉,负责输送营养。长期肝硬化就会导致这些河流堵塞、压力增大进而可怕的门静脉高压。
很多患者听到肝硬化会出现组织、血管的损伤异常,似乎肝硬化很可怕,不少人会产生疑问“那得了肝硬化就没救了吗?”事实上,肝硬化确实是个严重的疾病,但并不可怕到让人绝望。它的“可怕程度”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发现得早还是晚,早期疾病可控制,晚期风险较高;二是能否积极配合治疗,即管理好病因,并发症可防可控。
肝硬化有哪些早期症状?
如何早期发现肝硬化?
肝脏是一个相对比较沉默的器官,很多患者就诊的时候已经到了肝硬化失代偿期。所以,如果想更好地应对这个沉默的杀手,应该怎样做?肝硬化会有哪些早期症状或者警示信号?
肝硬化在早期(代偿期)可能完全没有症状,但身体还是会给出一些细微的警示信号,如果患者能注意到,及时检查,就能抢占治疗先机。
部分患者早期可能出现疲劳、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可能出现皮肤变化:蜘蛛痣、肝掌、黄疸;牙龈出血;腹胀、消化不良。
如果出现下述情况,疾病可能就更加严重了。如果患者肚子像怀孕一样变大,可能是出现了腹水;如果患者出现呕血或者黑便,可能出现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神志模糊、胡言乱语,可能出现肝性脑病。
为了能够早期发现肝硬化,有几种检查建议大家每年进行一次:肝功能检查;腹部超声检查,主要用来看肝脏形态,是否存在占位,肝脏血管是否异常,脾脏是否肿大;肝脏弹性检测,可以测量肝脏硬度值;血常规检查,血小板的减少一定程度可以反映门脉高压程度。
对于已经出现肝病的患者,比如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炎的患者,刚才提到的检查间隔时间要缩短。
可导致肝硬化的病因介绍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一组由不同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甲型(HAV)、乙型(HBV)、丙型(HCV)、丁型(HDV)和戊型(HEV)肝炎病毒。其中导致肝硬化的主要为乙型病毒性肝炎与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乙肝五项结果怎么查看?
乙肝五项需要结合起来综合看,大多数医院乙肝五项的检查结果依次为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如果第一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说明有乙肝感染,需要看医生,进行详细的检查。如果是单纯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说明打乙肝疫苗后的保护性反应。乙肝e抗原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相对活跃,病毒载量较高。若为乙肝核心抗体阳性,绝大部分是感染后痊愈,但还有很少部分核心抗体阳性的患者是隐匿乙肝感染,需查HBV-DNA(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区分。
病毒性肝炎怎么传染?需要分餐吗?
甲型肝炎及戊型肝炎的传播方式主要为“粪口传播”,主要通摄入过不洁饮食感染。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基本相同,主要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也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如职业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但是日常的生活接触,包括共同居住、共同进餐、拥抱、握手等行为都不会导致乙肝和丙肝的传染。因此共同生活人群中有乙肝时,可以不用分餐。丁型肝炎通常与乙型肝炎病毒共感染,主要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
乙肝、丙肝的治疗
乙肝治疗的核心目标始终是阻止疾病进展,重点预防乙肝相关的“终点事件”,减少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生存时间。当前乙肝治疗药物已能高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HBV DNA水平),但尚无法完全清除病毒。因此,治疗策略更聚焦于阻断疾病向“硬终点”即严重并发症或死亡发展,通过筛选高危人群进行干预,最大限度降低风险。不同于乙肝,丙肝目前已进入可治愈时代,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愈率高,疗程短,副作用少。如果丙肝的患者按照方案进行规范化治疗,治愈率可到95%以上。而且自2019年以来,越来越多的DAA药物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使得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正规且经济的治疗。
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
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是肝脏脂肪含量超标(超过5%)的疾病,我国患病率高达30%以上,已成为常见的慢性肝病。其危害远超肝脏本身,若疾病继续进展,可能会出现肝纤维化,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甚至发展成肝癌。需从发现、诊断到管理全方位关注。
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的发现与诊断
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多通过体检发现,高危人群需特别留意:
常见人群:肥胖、腹型肥胖(肚子大、体脂含量高)、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
隐匿人群:BMI正常但体脂含量高、肌肉含量少的"瘦人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患者;儿童青少年(患病率逐年上升);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等人群。
诊断方法:
B超:最常用筛查手段,但敏感性较低,可能漏诊轻度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
更精准检查:超声弹性成像、磁共振弹性成像等,可更准确评估脂肪肝程度及肝纤维化情况。
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的危害
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是全身代谢紊乱的"信号灯",影响多系统健康:可能进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肾脏疾病、肝外肿瘤(结肠癌、胰腺癌、乳腺癌等)密切相关。
预防与管理
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作为一种高发且可预防的肝脏疾病,通过有效的预防策略,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风险。
饮食:控制每日膳食总热量,减少高饱和脂肪、反式脂肪摄入,增加优质蛋白(鱼、豆类)、全谷物及新鲜蔬果。
运动: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联合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提高基础代谢。
戒酒,避免滥用药物,减少毒素暴露。
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需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降低肝外不良事件发生。
定期体检:常规检查每年一次,高风险人群每3-6月一次,包括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腹部超声、肝脏弹性检查。
维化较重者(通过血清学或超声检查评估),需更积极减重,及时进行线下就诊,必要时使用药物或减重手术。
肝硬化的治疗
长期肝硬化的治疗核心包括两方面:病因治疗以及并发症的防治。
肝硬化患者首先应重视病因治疗,如乙肝或丙肝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严格戒酒,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硬化患者积极控制体重及合并症,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进行免疫调节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避免含铜食物并通过药物减少体内铜的蓄积等。
肝硬化疾病除了肝脏本身受损,更危险的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导致门脉高压性出血,需要早期进行内镜评估,必要时加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及内镜治疗,更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肝内门体分流术。腹腔积液也是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需要评估引起腹水的原因,是否存在感染等;需要限制盐的摄入,合理应用利尿剂,严重者可腹腔穿刺放腹水、补充白蛋白等。肝性脑病患者的早期识别治疗更为关键,避免及去除诱发因素是重要的治疗措施,如感染、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便秘等,可以通过药物降低血氨治疗。其他还包括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门静脉血栓等的治疗与管理。 当其他治疗方法无法阻止肝脏疾病进一步恶化时,可以考虑肝移植。
部分存在肝脏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肝脏恶性肿瘤,需要注意的是,肝脏疾病并非完全按照肝炎-肝硬化-肝癌模式进展,可能在没有肝硬化的情况下发生肝癌,所以早期筛查十分重要,其中甲胎蛋白(AFP)联合肝脏超声检查是最经济有效的筛查手段。最后需提醒,发现肝占位不必过度紧张,应及时就医,与医生沟通并完善相关检测,以便早期诊断和处理。
每个患者的疾病治疗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需要患者与医生共同参与疾病的长期管理。
在确诊肝硬化之后,患者应该积极调整心态,寻求医生的帮助,很多患者通过规范的治疗和管理,实现了肝脏疾病的稳定甚至逆转。最后再总结一下,如果患者面对肝硬化,一定要牢记下面四点:一是早期识别,密切关注身体信号,尽早发现病情;二是消除病因,从根源上遏制病情进展;三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为身体康复筑牢基础;四是积极配合治疗,严格遵循医嘱,争取最佳治疗效果。
下一篇: 【友谊科普】揭开搏动性耳鸣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