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科普】揭开搏动性耳鸣的神秘面纱 友谊博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友谊博览 >>健康教育 >>健康知识

友谊博览

联系方式

  • 西城院区

    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95号

    010-63138585

  • 通州院区

    北京市通州区潞苑东路101号院

    010-80838585

  • 顺义院区

    北京市顺义区友谊南街1号

    010-81608585

健康知识

【友谊科普】揭开搏动性耳鸣的神秘面纱

发布时间:2025-07-25 浏览次数:
字号: + -

在日常生活中,“耳鸣” 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不少人都有过耳朵里突然响起嗡嗡声、尖锐鸣声的经历,通常这种声音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所以人们往往不太在意。然而,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耳鸣——搏动性耳鸣,却可能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它就像一个隐藏在身体里的“闹钟”,以与心跳或血管脉搏同步的节律在耳边响个不停,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搏动性耳鸣,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认识搏动性耳鸣

什么是搏动性耳鸣

搏动性耳鸣是一种有节律的耳鸣,患者耳内会出现与心脏或血管脉搏跳动相似的声音,比如波涛声、脉搏声等,它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与心跳一致且呈现规律性跳动。它不像普通耳鸣那样是持续的嗡嗡声或尖锐鸣声等无规律的声音,其显著的节律性是它与普通耳鸣的最大区别。并具有声音随头部转动或按压颈部减轻或消失的特点。其出现频率有的是持续性的,有的则是间歇性的。在发病部位上,大多为单侧发病,双侧发病的情况较少见。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交流和生活。由于耳鸣可能与血管病变、颅内压改变等有关,患者还常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长期受耳鸣困扰,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失眠等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又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一些患者还会有耳部胀满感、堵塞感等不适感觉。

不容忽视的发病情况

据相关数据显示,耳鸣在人群中的总体发病率为10%-15%,而搏动性耳鸣在所有耳鸣患者中占比 4%-10%。虽然从比例上看似乎不高,但结合庞大的人口基数,受其困扰的人群数量并不少,我们绝不能忽视这种疾病。

探寻搏动性耳鸣的病因

搏动性耳鸣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可以分为血管性病因和非血管性病因两大类。血管性常见病因包括血管畸形、动静脉瘘、血管狭窄;非血管性病因包括中耳或内耳疾病、颅内占位等,部分患者也会因为心理压力,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从而引发或加重耳鸣。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生素、抗癌药等,可能会影响听觉系统或改变血流动力学,产生耳鸣的副作用。

揪出搏动性耳鸣 “元凶” 的诊断方法

要准确诊断搏动性耳鸣,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其中影像学检查是最重要的。在就诊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病史询问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耳鸣出现的时间,以此判断是急性发作还是慢性病程;了解耳鸣症状的变化,如声音的频率、响度是否有改变,发作频率是否增加等;询问是否伴有听力下降、头晕、头痛、耳部疼痛等其他症状;同时,还会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比如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耳部疾病等,以及是否服用过可能导致耳鸣的药物。

体格检查

耳部检查:医生会使用耳镜检查患者的外耳道、鼓膜,查看是否有炎症、畸形、新生物等耳部病变。

颈部及头部血管听诊:用听诊器在患者的颈部、耳周、眼眶周围等部位进行听诊,判断是否能听到与心跳节律一致的血管杂音,从而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血管病变。

听力学检查

纯音测听:通过测试患者对不同频率纯音的听阈,评估其听力损失情况,判断耳鸣是否对听力造成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

耳鸣匹配测试:确定耳鸣的频率和响度,帮助医生更深入地了解耳鸣的具体特征,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影像学检查

CT血管造影(CTA):能够清晰地显示头颈部血管的形态、结构,有助于排查血管狭窄、畸形、动脉瘤等血管病变。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同样用于观察血管情况,并且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较强,可辅助诊断颅内血管病变。

磁共振静脉造影(MRV)或 CT 静脉造影(CTV):主要用于评估静脉系统,查看静脉窦是否存在狭窄、血栓等异常,这也是搏动性耳鸣的最常见致病原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这是诊断血管病变的 “金标准”,能清晰显示血管的细微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但它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时才会采用。

其他检查

眼底检查:通过观察眼底血管、视神经乳头等情况,辅助判断是否存在颅内高压等问题。

肌电图检查:对于怀疑是肌阵挛导致的搏动性耳鸣,可通过肌电图检测相关肌肉的电活动,明确是否存在肌阵挛以及肌阵挛的类型。

搏动性耳鸣的治疗策略

针对搏动性耳鸣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于血管性病变,可以采用微创介入的治疗方式恢复正常的血流动力学,对于非血管性病变,可以通过改善血管功能药物、抗焦虑、抑郁药物改善心理状态,减轻患者对耳鸣的感知。也可以应用神经营养药物改善内耳神经功能,这一方法对部分患者可能有一定的疗效。

日常生活中的预防与护理

搏动性耳鸣并不可怕,但生活习惯的调整十分重要,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睡眠 7-8 小时,避免熬夜,这样有利于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恢复,减少耳鸣的发生风险。提倡保持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如新鲜蔬果)、矿物质(如坚果、鱼类)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盐、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有助于维持血管健康。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身体代谢状态,对预防耳鸣有积极作用。

同时应该避免不良刺激,减少噪音暴露: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分贝环境,如工厂车间、KTV 等。如果因工作需要必须在噪音环境中,应佩戴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具,保护听力,预防耳鸣。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中。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如听音乐、运动、与朋友倾诉等,缓解压力,调节情绪,降低因心理因素引发耳鸣的可能性。在使用药物时,特别是可能影响听觉系统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应严格遵医嘱,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耳鸣等症状及时告知医生。

搏动性耳鸣是一种复杂且不容忽视的疾病,它的病因多样,症状表现各异,诊断和治疗也需要综合多种方法。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搏动性耳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此提醒大家,如果出现搏动性耳鸣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以便早期发现病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病情延误和加重。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搏动性耳鸣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治疗方法也会更加精准和有效。希望广大患者能够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心态,相信在医学的帮助下,一定能够战胜搏动性耳鸣,重拾健康生活。

放射介入科  张致远)